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5月13日电(徐明达)2022年5月9日上午,哈医大四院医学超声科董晓秋教授按往常一样坐在超声机前会诊,突然接到了普外科病房医生打来了一个特殊电话,一个15岁的小男孩,腹痛伴高热多日,希望超声科主任会诊并协助治疗,随后,董主任马上为其会诊,最先看到小男孩脾非常的大,脾内有一个11cm×12cm大小的囊腔,董主任自己也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病灶长在一个15岁小男孩的脾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大囊腔呢?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大的一个病灶呢?血肿?脓肿?董主任又仔细检查了脾脏以及周边组织器官,发现脾脏后上缘一个隐蔽的区域脾被膜连续中断了,中断的被膜外侧见一不规则条形厚壁的囊腔,大小8.4cmx1.7cm,横向走形包裹在被膜上;被膜内见一垂直于脾包膜的条形液性囊腔,大小3.6cmx2.0cm,内外两个囊腔相通,凭借30多年经验的董主任立刻诊断为“脾破裂”;随后,董主任启发式的反复向小男孩及其妈妈询问病史,小男孩才回忆说了一个连妈妈都不知道的不起眼小行为,2~3个月前摔了一跤。董主任说:“这就对上了,有外伤史。”董主任做出了超声诊断:脾破裂伴脾血肿(不除外血肿合并感染),并同时提出建议:“临床会诊决定是否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或脾切除术”。董主任检查完患者,马上联系陈洪生主任,向陈主任说明了超声情况,与陈主任共同探讨了小患者的治疗方案。陈主任说:“患者年龄较小,不想手术切脾,希望董主任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于是,董主任接下了重任。
在与小患者母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时候,医生了解到15岁的小患者家住黑龙江某某县,患有先天性脾肿大,两个月前小患者发烧,肚子疼,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当地医院就诊,接诊医生觉得难度大,告诉小患者母亲去省城看病;于是,妈妈带着儿子来到儿童医院,门诊接诊医生采用保守消炎法,消炎三天后,无效;小患者又随着妈妈来到某大医院,由于小患者患有先天性脾肿大,接诊医生害怕出血,风险太大,都不敢给予手术治疗,小患者住院保守治疗16天,病情未见好转;最终,其母亲经熟人引荐住进了哈医大四院陈洪生主任的普外科病房,陈主任马上就联系董主任会诊,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在董主任指导下,超声介入团队徐明达医生、张启暝医生以及配台护士姜娜、朱佳亮的全力合作,对小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因为患者年龄较小,福德正神会员存款:有多年科普宣传工作经验的董主任有意在术前给有抗拒手术行为和思想的小患者做了安抚工作。手术是在可视的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将“8F”引流导管进入脾的大囊腔内,医生轻轻地用注射器抽取液体,375ml浑浊血型粘稠液体全部被抽吸出来了,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囊内液清晰后,在囊腔内保留了50ml生理盐水,连接引流袋,结束了近一个小时的手术。此时,小患者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手术十分成功。术后陈洪生主任特意给董主任发来感谢信息:“这个孩子病史2个多月,就诊过哈尔滨多家大医院,都不敢给他穿刺,也不给手术。通过咱们泌尿科医生介绍来咱们医院,很幸运得到董老师的及时治疗,否则手术的风险也很大。最小的创伤和最少的花费收到最好的效果,感谢董老师”。2022年5月12日上午,董主任再次为这位小患者会诊,发现引流管通畅,囊腔内已经没有液体,董主任又耐心嘱咐小患者母亲如何护理小患者。
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是指在超声动态的监视和引导下对病灶进行精准地置管的一种现代医学上首选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手术危害和创伤明显小于腹腔镜,不用外科开腹手术就能精细治愈某些疾病,主要包括:肝囊肿、肝脓肿、肾囊肿、肾周脓肿、乳腺积乳或积脓、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盆腔积液、急性胆囊炎、外科及妇科术后的一些合并症如包裹性积液/积血/积脓,游离性渗出液等;超声介入治疗属于真正的微创治疗,只需要一根细针穿刺或一根细管就能救命,并且无创、费用低、可重复性强,恢复快,降低住院时间,没有麻醉意外风险。对于有腔内感染的患者,可腔内局部应用抗生素,靶向治疗,效果明显强于其他给药途径,希望百姓都知道此项技术。(完)